了解联大

联大简介

2015/4/18 22:50:09 次浏览

      学校坚持“学以致用”的校训,秉承“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立足北京、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放眼世界,面向应用、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努力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校设有14个学院 , 其中高考生学院有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另有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的分校区11个。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20000余人,专任教师1400余名。学校拥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北京市新兴交叉学科平台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授权学科点29个。现有本科专业7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6个专业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商科认证,4个专业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近 20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 20%(RCCSE)。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市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市级优秀实验室1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市级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近三届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市级教学成果奖48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三十余万名优秀人才,他们活跃在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各行各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北京市属本科高校前列。

      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学校将全面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润校”四大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激发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动力,推动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首都核心圈里的都市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各校区多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领略奥林匹克中心的宏伟与壮观,感受学院路学术氛围的严谨与浓厚,还能领略CBD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忙碌,感受皇城根儿老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博大。


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北京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型特色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5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十一大学科门类。1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专业获批为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批为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5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被评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为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认证),6个专业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商科认证,4个专业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近20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RCCSE);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学校拥有北京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北京市新兴交叉学科平台;2024年获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考古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文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学、设计学、政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1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拥有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设计、戏剧与影视、数字经济、工商管理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面向视力残疾人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空白。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探索围绕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城市文化感知与文化传承、人居环境与膳食营养服务体系等全方位领域中的实践应用问题,形成“智慧北京”“人文北京”和“健康北京”三个学科集群,促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和核心能力提升,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


和谐共进的教学与科研

      学校以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近三届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含参与),市级教学成果奖48项(含参与);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及高精尖产业发展,把握改革和发展契机,大力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和贡献度。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设有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低碳零碳创新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59个。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8项,获批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83项。其中“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夏商周三代都邑的考古学研究” “智能车驾驶脑认知技术、平台与转化研究”等15个项目为国家级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社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教师获批专利970项,先后获得包括北京市第十四届至十六届哲社奖二等奖7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在内的多个奖项。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旅游学刊》连续多届被遴选为CSSCI来源期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旅游学刊》是旅游类学术期刊中唯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并连续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448人,其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10个,市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3个,市级思政课程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37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5人,市级教学名师37人,长城学者10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市级优秀青年人才2人。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 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

      作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共 21 所院校组成),我校学生能够跨校际选修其他成员校涉及文学、艺术、体育、医学、自然科学等 11 个学科领域的优质课程,辅修其他成员校类别丰富的专业并获得辅修证书,享用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领略不同的校园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充分利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聚集优势 ,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引进来”是指学校积极从校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到校工作,同时聘请优质教师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以及入校开展名师讲学等;“走出去”是指学校通过继续实施名校访学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北京科技大学等部属高校开展访学,为学生打造更宽广的学习平台。


系统完善的学生成长机制

      学校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学生成长成才机制:推进实施学分制改革;试行辅修双学位、第二专业及微专业制度、转专业制度、校级实验班等,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通道。

      学校为进一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激发育人活力,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设立校级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验班师资配备优良,聘请学校知名教授和知名企业骨干担任双导师,聘请校内外教学名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实验班学生享有各项优惠政策:成绩优异者优先享受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名校访学计划;享有单独设立的奖学金和技术实践与创业基金等;学校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实验班的教学建设与改革。


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亚洲、欧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30余所大学开展“2+2”“3+1”本科双学位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经贸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30余所大学开展在校生交流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国邓迪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开展硕士学位项目等。

      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与黑山下戈里察大学合作举办独立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学校设立学生境外学习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出国(境)交流项目。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东欧合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主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年会、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法,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并通过聘请外国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全英语教学及非通用语种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


知行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建设,为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德国SIEMENS公司、中国中铁、北汽集团、太平洋保险公司、中铁电气化集团、中铁文旅、北京地铁、北京工美集团、全聚德餐饮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专业建设与改造、高新技术应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首旅集团、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京城控股集团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首旅集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重视实施双证书教育,通过多种政策与制度鼓励学生,参加20多项国内外权威技术等级证书的考试,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学校还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平台,构建院、校、市、国家四层次学科竞赛体系,每年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学生超过一万人次。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知名竞赛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学校通过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我校有校级学科竞赛27项,每年获得北京市级、国家级以上各类奖项数百项,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学校积极打造“启明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五年来,“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立项和结题986项,其中国家级101项、市级305项、校级578项,参与学生近万人次。学校在2024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总榜单》中排第189位,位居北京市属高校第3名。


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注重通过构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 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将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到学生必修课 ,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咨询 , 通过求职训练营、生涯体验周、公考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把握职业特征,合理、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学生就业实力。学校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聚焦北京发展需求,整合校院两级资源,依托专业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探索“精准就业服务”和“提升与北京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的双赢目标,分类别、分行业举办招聘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共同助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作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学校依托校级“1+N”模式创业孵化基地群开展创业团队指导和实践活动,聘请优秀创业校友及行业内资深专家担任导师,荣获“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近两年在北京市“京彩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有13支团队荣获“百强创业团队”称号 ,3支团队获评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百粒‘金种子’项目”;学校荣获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并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基地”建设单位;2011届毕业生韩磊作为全国唯一大学生创业代表2014年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会。

      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并位居北京市属本科高校前列。就业单位遍及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各行各业 , 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数量逐年上升。

      站在新的起点上 , 北京联合大学全体师生热忱期待您的加入 ,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热烈欢迎莘莘学子报考我校 !


注:以上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5年3月